考古度今成年礼
2014/4/15 21:20:23 作者:耿建锋

fiogf49gjkf0d

成年礼,是为青年人进入法定成年期而举行的庆典仪式。通过这一活动,提示青年朋友开始成为社会正式成员,与未成年人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天的成年礼起源于古代的冠礼和笄(音jī)礼。男子冠礼在古籍中有详细记载,女子笄礼早已佚失。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冠礼的主要步骤是依次将缁布冠、皮弁(音biàn)和爵弁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贵,此谓“三加弥尊”,而要深入考察其文化内涵,还要看每次加冠前的祝辞。对此,前述文献这样记载: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音gǒu)无疆,受天之庆。”

三次祝辞,用辞愈进,语气愈重,着意都在勉励冠者修“成德”,“成厥德”,以求寿福双至,这才是古代加冠礼的文化精髓。在人生的坐标轴上,冠礼的位置是“二十而冠”,《礼记·内则》是这样说的,其后才“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音dūn)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可以看出,古代男子加冠之后,要修“成德”,“成厥德”,需从学礼开始,勉于孝悌,博学而不为师教人,笃学而不出外谋事。

古时冠礼专为士或士以上阶层青年男子制定,随着岁月的延续,冠礼的传承范围不断扩大。南宋时,朱熹续作笄礼,并将之和冠礼一起收于其《家礼》一书,成年礼得以随世应俗,迅速民间化。可惜的是,笄礼仍然只是女子许嫁的一个标志。元代黄瑞节辑《朱子成书》,明代敕撰《大明集礼》,两部文献对冠笄礼都有传承和推衍作用,终使成年礼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朝建立。

近些年来,成年礼开始在华夏大地复苏。一些仪式上,爱国、守法、感恩、奉献成为主题,对教育青年传承中华文脉,树立时代理想起到了榜样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更多的仪式上,原本很好的名称却被改造为“成人礼”了,让尚“弱”的孩子感恩的内容多了,而像古人那样为孩子砥砺德行与祈福的心灵鸡汤却少了。南宋另一学者何坦在《西畴常言》中说:“冠昏丧祭,民生日用之礼,不可苟也。”《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行的词典,都只收了“成年礼”,并无“成人礼”一说。难道,“成人”真的和“成年”一样吗?正确的名称弃而不用,又如何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呢?

郭沫若先生曾说:“青年假使堕落了,假使有什么不是,那并不是青年的过错,而是老年人的过错,社会的过错。”现代成年礼,既可对青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能借此补一补传统文化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仪式名称无论怎样新颖,总不能改变“成年”之立意;形式内容无论怎样迁变,总不该远离修“德”祈“福”之付嘱。如此,郭老才会放心吧。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官方总群:129272535 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B座5层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