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名家谈 |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2025/3/26 9:35:48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弹指挥间,我踏入北京大学已有70个年头,在北京大学执教65年。

回想起1955年初到北大报到时,校园道路两旁摆放着迎新的桌子,每张桌前都立着醒目的大标语牌:“欢迎你,未来的物理学家!”“欢迎你,未来的经济学家!”“欢迎你,未来的哲学家!”学校对每一位学子都寄予了深切期望。

高考填志愿时,我一心渴望找到一门能兼容文理的学科。在专业介绍中,我发现哲学“既涵盖人文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知识架构吗?后来,我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彼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国的哲学力量齐聚燕园的时期。

北大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完全满足了我的愿望。我们系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深入探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还学习自然科学课程。比如,每周三晚上都会举办自然科学前沿讲座,物理学家黄昆、北京天文馆馆长陈遵妫等都曾前来分享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大学二年级时,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高等数学必修课。

求学期间,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知识,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接触也很多。比如与教马列主义的冯定先生、教中国哲学的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我们交往都较多。有些课程甚至在老师家中进行。我们曾前往住在中关园的朱谦之先生家中,聆听他讲解日本哲学与宗教;也曾到燕园梁启雄先生家中上课,研读荀子思想。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后来,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便是要像冯友兰先生那样,能做到深入浅出。所谓“浅出”,就是让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基本听懂我所讲授的内容;所谓“深入”,则是让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几十年的教学,始终秉持这一要求。

1959年下半年,我有幸参与北大哲学系教材的编纂工作,负责文献搜集。当时图书馆馆藏资料不足,我便四处寻觅,到旧书店淘书。1960年本科毕业后,我留校任教,1961年底又借调至高校文科教材编写组,参与任继愈先生主持的《中国哲学史》编纂。在那里的两三年里,我有幸结识了石峻先生等中国哲学界大家。1972年,我重返燕园,开始为学生以及各地前来进修的老师讲授中国哲学史。

上世纪80年代,学界曾掀起一场关于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讨论。这促使我深入思考中西文明的差异。其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对我启发颇深:真正的现代化并非趋同,而是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应当大力发扬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优势。

起初,我认为西方文化侧重向外探索客观世界,而中国文化注重向内完善人格境界,一个求物,一个求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三点: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

其一,整体关联。世间万物皆相互关联,彼此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事物之间紧密相连,而非割裂孤立。

其二,动态平衡。中国人讲标准,但这个标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场合、时间的变化动态调整。思考问题时,需看时空的不同,追求动态的平衡。

其三,自然合理。自然即事物的本性,只有符合事物本性的,才是合理的,无需过多推论。若与事物本性、本来面貌相悖,那便是不合理。

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让我更加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文化强大,国家才能真正强大。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一度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自信,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传统,唯有真正了解,才能重拾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建立起文化的主体性,如此才能拥有文化自信,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对于传统文化,我主张“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旧法即传统,我们无法否定传统,但要有所取舍,挑选与当下生活相关的内容。看看当下生活缺失什么,就从传统中找寻对应的部分。比如,有人觉得现代生活中诚信缺失,不妨去传统里寻,我国古代恰恰极为重视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这些都告诫我们要做诚实守信之人。

传统文化若要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离不开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需要家长、老师、政府官员、社会名人发挥带头作用。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当整个社会都讲诚信,形成这样的氛围,孩子们自然会受到影响。反之,若没有这样的氛围,仅靠家长讲道理,孩子在家听到的和在社会中看到的不一致,便很难相信家长所说的道理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做人做事仍有着非凡的意义。我曾总结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特点,若能领悟并践行,能让我们拥有愉快而通透的人生。

儒家重视现实,强调做人要有担当,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它教导我们,对于自己该做之事,要勇于承担并全力以赴。所以说,儒家的特点是“拿得起”。

道家则倡导尊重自然,主张知足常乐,不要去盲目攀比。庄子的《逍遥游》便是典型例证。大鹏展翅高飞,小鸟难以企及,可小鸟觅食少许便能饱腹,大鹏却需大量食物,二者各适其性,不应相互羡慕。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一切顺其自然,归结起来就是“看得开”。

佛家认为一切皆因缘而起,有缘相聚,无缘不强求。我们应顺应缘分,坦然接受,不为已发生之事懊悔,也不为未到来之事焦虑,专注于处理当下问题,做到“放得下”。

儒释道三家思想,聚在一起就是“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若能将这些优点融会贯通,便能成就自在而有意义的人生。然而,真正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找烦恼,并非易事。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至高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智慧,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入研习并传承。

我曾做过“无我感恩茶礼”,大致可看作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我由衷期望无我感恩茶礼能在社会中得到推广。大家团团围坐,彼此鞠躬致礼,每人各自沏茶,茶分两杯,敬左右,感恩天地、父母、师长、同胞、同学。有趣的地方在于:虽然泡的两杯茶都献给了左右的人,自己却同时收到左右回敬的茶。敬茶、品茗、交流,感恩与敬畏之情不断交融、生发。借助无我感恩茶礼,一方面能让同事、同学、亲人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另一方面也能让人不忘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以礼和习俗的形式,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我们能够努力让所处的环境都营造出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我这么做,对得起祖先吗?对得起他人吗?对得起自己吗?进而做到见利思义,自问该不该得。如此一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便会自然而然地回归日常生活,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之中。

 

  ( 0 ) ( 0 )  

  相关阅读:
·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 “谦”:中国人的大智慧
· 名家谈 |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