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共同承担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尤其体现在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的细心保护与科学修复上。这些遗产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与丰富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持续好转,使其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存,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要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精确记录每一处细节,为后代留下详尽且宝贵的数字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持久且艰巨的任务,它关乎民族记忆的承续,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努力。只有将科学保护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与坚实的文化支撑。
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各级教育体系应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如此,学生不仅能在课堂汲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在课余参与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应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活动。比如,举办诗词吟诵大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开展书法竞赛,引领学生欣赏书法的艺术风采,并亲手书写汉字之美。这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又能培育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持久且系统的任务,我们要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协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使年轻一代成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是激活传统文化新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为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作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新颖载体。这些形式能打破传统印象,以更鲜活、趣味的方式向年轻一代展现传统文化,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要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时尚、家居等领域。比如,将传统图案、色彩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出既时尚又富含文化意涵的服饰;或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家居布置,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活空间。这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日常中得以延续,更展现出其独特韵味。创新文化传承模式,通过跨界融合、多元展现,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联结古今的桥梁,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从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搭建多元、高端的对话平台,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要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汲取他国优秀文化成果,共筑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在此过程中,要创新交流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以更生动、多元、现代的方式走向世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要促进文化交流的互鉴共赢,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探索跨文化融合的新路径与新模式。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文化桥梁,让传统文化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心灵的纽带,为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深厚积淀,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源泉。其当代价值的重塑,不仅涉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于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实际动能。为此,我们既要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又勇于开拓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合现代文明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借助教育普及、媒体传播、文化创意等多重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文化支撑与精神驱动力,共绘人类文明新篇章。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