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名家谈 |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2025/5/7 11:04:23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亚文化的精神气质。礼的文化固然与东亚的制度传统有关,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如日本没有接受宗族制度,仍有明显的重礼特色,这说明已经成为东亚文化的精神传统。

我们今天讨论儒家的文化必须在以上分疏的基础上加以讨论。按照儒家礼的思想传统,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或者用另一种后来儒家常用的分疏,即强调礼之本礼之文的分别。

儒家思想是东亚轴心文明的代表,而轴心时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与的文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西周的礼乐文明是儒家思想的母体,轴心时代的儒家以重视为其特色。的重要性可以《礼记》中的一段话来表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是道德的标准、教化的手段、是非的准则,是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分位体系,礼有威严的功能,也有亲和的作用。然而,春秋时代儒家思想的先驱们,已经注意到的区别,这在《左传》中十分明显。在儒家经典文化中,礼与仪有密切的关联。《诗经》中已有礼仪并称的例子,《礼记》中讲礼时常常引用《诗经》中威仪的提法,因此礼本来是联系着仪、与仪不可分的,礼不是独立于仪之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的先驱逐渐意识到,要防止把礼仅仅归结为仪,必须把礼和仪区分开来。《左传》载: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这是说,在仪式上的揖让进退的动作行为,能够按照既定的礼节而行,这只是,还不是。仪只是礼的末,是礼的枝节,而不是礼的根本(本)。礼的根本必须体现为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民众的拥护,体现在讲求国家间的信用和不欺凌小国。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只是讲究一些仪式上的礼节,这就不能叫作知礼。《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这也是说揖让周旋的仪式、礼节,只是仪,还不是礼。礼是体现天地之道的法则,可以说礼之本是理。

孔子显然继承了这个思想,孔子提出,正是从礼乐文化中提升出道德的精神。礼乐并不只是祭祀与乐舞的外在形式,礼还应当是以仁为代表的道德原理。《礼记》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正,无文不行。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忠信礼之本即强调道德是礼仪的根本,根本也就是为礼必本的,这个义是指礼义。义理礼之文,这里的即形式,而这里的义理即是指具体的节目,犹如《礼运》所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这种礼和仪的区分,礼之本礼之文的区别,成为以后儒家论礼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即使是号称反礼教英雄的吴虞也说过:我们今天所攻击的乃是礼教,不是礼仪。

显然,我们今天所要发扬的,就是指礼之本,而不是指礼之文。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 0 ) ( 0 )  

  相关阅读:
· 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
· 名家谈 | 杨朝明:以“两个结合”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 名家谈 |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 “谦”:中国人的大智慧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3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