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选用 > 正文
 
童蒙观止的研究(节选)
2009/10/13 13:36: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四、《童蒙止观》与《大乘起信论》的印证
  《止观》第六章,大师引用《大乘起信论》(以下略称《起信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后代大德也随之引证,并广泛弘扬《起信论》。可是清未民初,个别学者,不能融会经论,固执一家之言。对《起信论》横加指责,因此引起争执。就其焦点有二,一者来源之争,二者法义之争。为正法久住,今略示事实。
  欲辩《起信论》的来源,首先要查明其文在中土的弘传时间。据《继高僧传》真谛传云:“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乃至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三年二月,返还豫章,又往新吴始兴“。而智恺所作的《起信论》序文中也准确地记载了真谛于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居住衡州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这一点与历史相符。可是,当时的社会动荡,真谛四处流浪,行踪不定。国家的纪元年号也经常变动,无法预测。序文既然准确地记载了这段历史,可见《起信论》及其序文在中土的出现不早于公元554年。又据《续高僧传》记载,僧宗,法泰,智恺诸僧追随真谛多年,于陈朝光大二年(568)遣人将新译经论送往南京(又名建业)拜访当代高僧并谒见陈废帝,希求朝廷邀请真谛入京弘法。此时,真谛与智恺都尚在广州弘扬俱舍,摄论,并于僧俗互通信息,即使有人想借二人的名意伪造经论,也必须在公元568年以后方有可能。章安所著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者于光大元年(567)到南京弘法,并且居住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中,法泰携新译经论又回到南京,弘扬俱舍,摄论,又曹毗者曾随智恺,真谛学法多年,后又回到江都,在南京附近居住,并开讲诸论。而且真谛在南京居住两次,故旧甚多。在这八年内,智者见闻真谛的译经当在情理之中,如《童蒙止观》的第十章也引用真谛三藏的新译《金光明经》来说明修学止观的因地与果报都不可思议。此时此地,若说伪造的经论在南京能够弘传,那只是痴心妄想。
  智者大师于太建七年(575)离开南京入天台,于太建十年(578)讲《童蒙止观》,期间三年,又有谁伪造《起信论》呢?智者大师?大师的本地自不必说,以其一生的示现看,教依法华,观依中论,传自慧思,且有《璎珞经》为证,《起信论》与智者的说法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又智者初到南京先讲《大智度论》,后授次第禅门,法盛一时。耆德高僧伏膺至教,帝王将相竞相归依。其时,大师虽年仅三十几岁,却众望所归,得法弟子几十人。《释禅波罗密》的说法奇妙,禅境的微细分析,三千年来,也很少有人相比。大师一生造寺三十六所,亲手度僧一万余人,塑相八十万尊。无碍说法,依经义自创名词,如五时八教,四种净土等。[yao_page]其弘法利生与佛陀的十大弟子相比也毫不逊色,根本不用借他人的名义,弘扬佛法。而且,警韶法师与智文律师曾与真谛一起弘扬佛法,耳顺之年,反而向智者禀受禅观,智者又岂会借真谛之名说法。其次,真谛的译文很多,但在陈隋之间,影响最大的却是《起信论》,短短的几十年间,传遍中国。当时的高僧南岳慧思,净影慧远,延兴昙延都曾引证《起信论》,或为其注解。而在此时真谛的弟子尚在人世,却从未有人怀疑《起信论》的来源。反而由国家支持,将《起信论》收入《历代三宝记》。而且真谛及其弟子,主要弘扬《摄大乘论》并逐渐形成一摄论宗。而《起信论》的法义与《摄论》有一些差别,反而与当时的地论学说比较接近。据《摩诃止观》卷五第七正修止观中介绍:“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论人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在陈隋之际,地论宗与摄论宗都弘传当代,两宗因法义的差别而有争执。其时,僧宗,法泰,慧旷,道尼,智敫都尚在人世,遵承真谛的遗教,弘扬摄论。他们肯定不会允许别人伪造《大乘起信论》。借真谛的名义贬低摄论宗的学说。既然真谛的弟子及其同辈高僧都认同《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著作,真谛三藏译文,那么《起信论》的来源应当真实不虚,肯定不是伪造。法义之诤者,略述两点以供参考。一,依智不依识,依智者,随文入观,心与道合。依识者,识心计度,随文生执。二,依圣言量。《大乘起信论》的法义为智者、永明、玄奘、法藏等历代祖师所弘扬赞叹,而诽谤此论者却是世间凡夫,不修佛道。明达佛子,自当决了,不需多辨。
  以上主要依据历史资料,略就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辨明《大乘起信论》的真实来源。但《历代三宝记》的记载确与序文不同,今略加说明。《历代三宝记》对真谛的记述,主要依据曹毗的真谛传记。而《续高僧传》中,说明智恺于光大二年(568)圆寂,春秋五十一岁,而曹毗为智恺之子,年龄更小,对真谛的早年事迹肯定不很清楚。真谛于公元569年圆寂后,徒众四散。曹毗作传之时,未见序文,具体的译文时间有一些偏差,在所难免。真谛在中土的二十多年,译文多样,大小权实,三藏齐全,又逢战乱,事迹不详,这些都是后人争议的根源。《历代三宝记》中记载太清四年(550)真谛法师于富春陆元哲家翻译《起信论》。而公元551年,真谛被侯景请往南京,并且居住三年,重新翻译《金光明经》。南京是梁陈两朝的国都,,高僧云集。《起信论》能够在南京大力弘扬,也就不会有以后的争议,应当序文的记叙更加准确。虽然译文的时间有一些争议,但《大乘起信论》的来源却无可非议。真正学佛,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终不寻经典过失。
  智者大师告诉后人,弘扬佛法应该引经据典。一千多年前,智者引用《起信论》来证明《童蒙止观》的说法,一千多年后《童蒙止观》又成了考证《起信论》的最佳资料,这又是一个什么因缘! [yao_page]
  五、童蒙止观入门
  《童蒙止观》又称小止观。言小者,为《摩诃止观》之小本,非小乘也。《童蒙止观》乃楞严东流之源起,起信西来之确指,岂小缘所成。然而时至未法,异见纷起,或云止观是渐法,或云《童蒙止观》乃二乘所行。为此等失,今依圣教,略述童蒙止观入门如下。
  前念不生日止,后念不灭日观。虽有前后止观之说,却在一念之间。此不生不灭之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定为本,以慧为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凡夫迷之而六道轮回。今闻圣教,如理思惟,随文入观,介尔一念心起,背尘合觉,即名始觉。此始觉合本觉,即童蒙止观义。入门者,楞严云:“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昔智者说此童蒙止观,以其言简意丰,隋唐佛子多蒙其益。然时过境迁,后人不达,迷文失旨,今略示其门,令人知豪宅之殊胜,生希有想,欣求心,扣门而入,得大安乐。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此《童蒙止观》亦复如是,智者于大苏妙悟,华顶降魔之后,纵无碍辩才,说法华妙义,广度含识,利益有情。昔智者大师一音说法,异类各解,三草二木,咸得其益。今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以此,正直拾方便,但说无上道。楞严云:‘:第一义者,若欲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谛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何为不生不灭?一实相也,又名中道,法性,般若,佛性,如来藏等。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本是一实相,佛说种种名也。既辨名相已,当寻名得体,依文起观。止观第十章云:“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云何修止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止”。第六章云:“若人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何以故?楞严云:“生灭名妄,灭妄名真,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徨,宛成非相——若能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如偈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何以故?六用不行,根尘无偶,旋元自归,返流全一也。以上皆约止明修也,约观明修者,止观第十章云:“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yao_page]如中论偈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又止观第六章引用《大乘起信论》明正观相,“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後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宗镜录》卷十对此段文释曰:“若唯心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问,如何信入?答:但不动一心,不住诸法,无能所之证,亡智解之心,则是无信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双寂”。止观第六章又云:“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释日: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犹如空华,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知迷无本,性毕竟空,则于诸法不加妄想分别,于是攀缘之妄心自然不起,似波息而水体犹存,虽妄心不起而觉照宛然。如楞严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以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以上虽有止观之说,却唯一实相也。如《止观》证果中云: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涅槃经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此皆明止观不二之旨也。大师又于《摩诃止观》中详明其不二之相,卷三云:“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亦非止非不止,而唤无明为不止,法性亦非止非不止,而唤法性为止。无明非观非不观,而唤无明为不观。法性亦非观非不观,而唤法性为观。此待无明之不观而唤法性而为观”。卷一云:“其法性者,又名实相,与一切法无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经云: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是名推无作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实相无相,止观不二,以四悉檀因缘故,于无言说中强作分别。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王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习,唯定慧等持,寂照同时,方能发真无漏,乃至见性成佛。
  已略述中道正观竟,然说易行难,其远理密义,尚非声闻缘觉所能了,况诸凡夫。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已何益。因此,须要以种种方便,助显第一义,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止观第六章云:“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何以故?楞严云:“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後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佛告阿难,若欲解结,当于结心”。六妙门云:“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云何观心?此缘尘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观心了不可得。又正观心时,不缘六尘,根尘无对,六识不生,六根不用,旋元自归,反流全一。如{{止观))第六章云: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又云:根尘未对,识本无生,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架空寂之理。释日: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心,观所观尽,境智双亡,尔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寂然不动,无所依倚,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此即唯心识观也。又行者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安心净道,息妄想分别,知自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名惑倒之所染故。一切法也复清净,其性空寂,不生不灭。尔时行者当观心时,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心与诸法,虽分别一切法,不染一切法,观心如是,观一切法亦俊如是,此即圆教大士所修。《六妙门》中详明。 [yao_page]
  以上所说,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其意难解。行者当善思维,勿忘行也。文中虽作历缘对境十二种修学止观之说,然其理不二。皆以止在前者,因初心散乱,息其攀缘六尘之粗心,令略尝佛法之清凉。又有利根人外缘之粗心已息,而慧多定少,或蒙得益。如摩登伽女淫火顿息,证阿那含。后劝观心者,略有六意。一者,余一切修法,凡夫易生执著。二者,此空观能速断生死。三者,又有行者,外缘已歇,而无观慧,落入昏沉无记。四者,或有习气厚重,虽欲息心,而攀缘六尘之妄心不止。五者,或有真妄不分,认贼为子。六者,大师《观心论》云:“诸来求法者,欲闻无上道,不知问观心,闻慧终不发。诸来求法者,欲思无上道,不知问观心,思慧终不生,诸来求法者,欲修无上道,不知问观心,修慧终不成。诸来求法者,勤修四三昧,不知问观心,困苦无所获”。以如此因缘先止后观也。然而,法无定法,文中又有对治,随便宜,定慧均齐四种止观修法,行者可随用心时的因缘不同而调和身心也。当善取其意,勿轻率而行。如大师所言,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已。
  ( 0 ) ( 0 )  

  相关阅读:
· 河南省荥阳市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报名截止
· 幼儿教育的八大守则
· 教育的智慧___王财贵讲于「鹿鸣学堂」
·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 论语·子罕篇第九
·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07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