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和谐使者 > 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30年赡养105位老人 为64位老人送终
 
一位敬老院院长的孝与忠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琳
2015/2/14 9:35:4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30年前,他在野草丛生的荒地上一手建起敬老院,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

    30年里,敬老院共赡养105位五保老人,64位老人离世,他64次披麻戴孝——在他身上,尽孝早已超越了血缘和职责。

    他就是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对老人尽孝,就是对社会尽责,对党和人民尽忠。”深受电影《烈火中永生》影响的李银江,立志要像老一辈革命家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人间有大爱,床前有孝子”

    记者来到桂五镇敬老院时,87岁的陈广英老人正悠闲地纳着鞋垫,每双鞋垫上的图案都不一样。老人说,要将眼下的幸福生活“一针一线地纳入鞋底”。

    寒冬时节,敬老院里却温暖如春,老人有的下象棋,有的晒太阳,有的听淮剧。

    1986年,李银江受命建立桂五镇敬老院并担任院长。运沙石、扛木材、砌砖头……在煤无一锹、柴无一捆的情况下,他亲手盖起敬老院,做起孤寡老人的“儿子”。

    30年,从20多岁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李银江的每道皱纹里,都有一段至孝的故事。

    陈克华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的命是李银江“抢”回来的。

    7年前的夏天,正插秧的陈克华栽进田里,不省人事。路过的李银江见状,顾不上脱鞋,一脚深一脚浅,背起满身泥水的老人直奔医院。三天三夜后,老人醒来,看见床头满眼血丝、胡子拉碴的李银江,潸然泪下。

    得知陈克华老无所依,李银江便把他接到了敬老院。10年来,体弱多病的老人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医院度过。不管多忙,李银江都会把一日三餐送到医院,为老人擦洗身体、端屎端尿,还做起老人的“手杖”,搀着他散步晒太阳。“我们吃穿住都由小李一手操办。”陈克华哽咽了。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李银江却用点滴行动和真情诠释了“孝”的深意,证明“人间有大爱,床前有孝子”。

    冬至,百岁老人陆永忠的儿子来接他回家吃团圆饭,老人一手拉着李银江,一手死死拽着轮椅,说什么也不愿回去:“敬老院就是我的家。”

    “逢年过节小李总陪着我们,除夕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老人张德进闪着泪花,“有他才叫过年啊。”

    “小李还是月老,我们敬老院9对夫妻都是他牵的线。”老人谢盲拉着老伴的手,一脸幸福。

    “知道我们闲不下来,小李还办起了‘农疗园’,平时我们种种菜养养鱼。”退伍军人耿志友告诉记者,目前全院的蔬菜和鱼已经能够自给自足。

    30年,敬老院赡养了105名五保老人,年龄最大的100岁。

    30年,64位老人先后离世,李银江当了64次孝子,亲手为每位老人擦洗身体,穿上寿衣,守灵办丧。

    送走的老人多了,李银江常常心神不宁。“晚上最害怕电话铃响,一响我就提心吊胆,十有八九是老人出事儿了!”长时间操劳和失眠,让李银江显得很憔悴。

    3年前的一天深夜,老人张树仁突发胃穿孔走了。殡仪现场通知“张树仁家属”时,李银江站起来,接过骨灰盒,手不住地颤抖,泪水奔涌而出:“如果早些发现就好了……”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李银江。从此,这位汉子更加留心,询问每个老人的排便情况,关心老人的饭量,定期为老人体检。

    “他把照护老人的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桂五镇党委书记王士元说,“把‘小事’做好,就是基层工作最大的事。”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李银江至真至诚的大孝,打动着每一颗崇孝尚善的心。

敬爱无亲疏,孝老成风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银江将桂五镇所有老人都视为父母。

    “全镇有5752位老人,41位是五保户,21位在乡村。”李银江对桂五镇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孝道,是亘古不变的责任和道义。”

    为了守护这份责任和道义,李银江几十年如一日走乡串户探望全镇老人,屋顶越低、条件越差的地方越引起他的注意。

    “叮铃铃……”每次听到车铃声,老人们就知道,是李银江来了。那辆坐垫裹满层层花布的老凤凰牌自行车,载着他访遍了镇里每一位老人。

    对不孝的子女,李银江是出了名的严厉。

    85岁老人方余东患有白内障,几近失明。老人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子女每月轮流给独居的老人送粮食和烧锅草。二儿媳史丛美和老人向来不和睦,轮到她时,只送口粮不送草,老人只能拿着麻绳去二儿子家捆草。

    方余东找到了李银江。了解情况后,李银江把史丛美叫到办公室,从法律和情感角度对她进行教育,并下了最后通牒:“你今晚连夜挑两捆草到你公公家!”知错的史丛美,再也不对公公不敬,还常把刚出锅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

    现在老人已分不清人了,唯独见到李银江,就念叨“小李”。

    老人口中的“小李”,其实已经58岁了,但敬老爱老之心始终如初。

    农村有人去世兴奢华大葬,丧葬用品价格居高不下,为了遏制殡葬市场乱象,李银江依托敬老院以进价出售殡葬用品,并新建了4个公益性公墓和两栋安息堂,对优抚对象和困难户一律免费。

    “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是要在人活着时多孝敬。”在李银江的劝说下,桂五镇丧葬风气好转,每年节省墓穴用地数十亩,节约费用20多万元。

    芝兰馨香,美德流芳。在李银江的带动下,桂五镇尊老爱老已然成风。

    因埋怨分家不公而拒绝赡养老人的张氏三兄弟,在李银江情、理、法的教育下,放下嫌隙,轮流照顾老人;

    逢年过节,到敬老院送米送油的单位络绎不绝,更有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进老人家里,陪老人拉家常;

    桂五镇为所有老人发一张理发卡,替老人免费理发……

    李银江对孝道超越血缘的坚守和传承,像沙砾般细碎,却是一剂社会道德的良药。这种最朴素的力量,撑起了人世间的大爱。

“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首《国家》,是李银江的妻子韩素珍最喜欢的一首歌。

    作为李银江的贤内助,韩素珍是敬老院的“内务官”。

    “一进家门,我首先要看卫生间和厨房干不干净。”

    “你说这是家?”记者心头一动。

    “可不是嘛,老人都是我家人,年纪大些的就和父母一样,年纪稍小些的就是大哥大姐。”

    一旁的李银江咧着嘴笑了:“如果给我打80分,那么60分是素珍的功劳。”

    35年前,李银江和韩素珍结婚了。为捡烧锅草,白天忙工作的夫妻俩只能摸黑出门,到5公里外的山头捡草挑回家。第一天,韩素珍磨了一脚泡,她忍痛给家人烧饭做菜。第二天出门挑草时,全是泡的脚,像踩在针板上,疼得钻心。韩素珍故意走在丈夫后面,不想让他发现。

    多年后,妻子不经意和丈夫提起这事,李银江怪自己没照顾好她,连连保证以后一定不再让她和儿子吃苦。但李银江却一次次食言了。

    有一次韩素珍生病,晕了3天。当时恰逢一位老人去世,李银江把妻子送到医院转身就走了。韩素珍说,嫁给老李近40年,吃过一箩筐苦,但那是头一次打心眼儿里委屈。“医院里每天都有人去世,万一我也突然走了,都不能见他最后一眼……”

    李银江笑妻子傻:“好人有好报,上天咋会不眷顾你?”

    “你说得对。”40年里,这是韩素珍对丈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人问过李银江:“你对家人有愧疚吗?”

    “社会是个大家,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我先选大家,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这就是他的答案。

    让李银江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敬老院的大家庭中。

    两个月前,护工韩叔煤带着铺盖踏进了敬老院的大门。老人夜间睡不着,她就陪他们唠家常;老人中风,晚上要去厕所五六趟,她一趟趟地搀扶,眉头都没皱一下:“谁没有老的时候呢?”

    更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敬老院还来了一位年轻人,叫孙春燕。25岁的她,大专护理专业毕业,志愿用专业与爱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

    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李银江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舍小家、顾大家,将“孝”字熔铸在血液里,从孝老之爱中升华出爱人之仁,以平凡的人生实践传递道德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彰显出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琳)

  ( 0 ) ( 0 )  

  相关阅读:
· 志愿服务点燃万家灯火(深化“基层工作加强年”)
· 瞧这一家子!(点赞中国·凡人善举)
· “笑笑”笑了(点赞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徐锋遗嘱:善款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 说好一辈子 就是一辈子(点赞中国·凡人善举)
· 村嫂护河志愿队 守得西施故里美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22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