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古代文学研究“两创”的历史经验
2025/3/18 10:17:4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对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此处论述古代文学研究实现“两创”的历史经验,既是当前践行古代文学研究“两创”的借鉴,又能增强、增进古代文学研究者实现“两创”的文化自信与行为自觉。

有人常常慨叹传统文论的概念、范畴等具有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又有许多衍生。其实,文学史上文论概念、范畴的每一次重提,往往意味着某种创造性转化,这些概念、范畴,仿佛是一个个“活物”,它们都是有生命力的,不断成长着、丰富着并与时俱进着;而每一次创造性转化,又意味着一次创新性发展。

“意境”,就没有一种规定性的界说,其意义的解说有各自的出发点与各自的环境,魏晋玄学有“得意忘象”之说,称“意”之外都可以“忘”,王昌龄称诗有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司空图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等,各个时代意境的定义,意味着古代文学研究不同的追求。

又如“兴”,每次重新提出都有所不同,都有新的意义,这多种解说,均由于各自目的不同,或由于各自解说环境的不同。汉人郑玄注《周礼·大师》称“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其解释合乎两汉诗学“美刺”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国安说“兴”是“引譬连类”,把它当作一种手法。钟嵘《诗品序》称其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把它当作“滋味说”所能体现出的艺术效果或审美意境,把它当作审美活动的结果呈现。唐人皎然《诗式》称“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其比兴有意境意味,把“兴”作为审美活动的结果具象化了。于是,“兴”不仅是文学活动的开始,而且贯穿于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又如具有传统文论元范畴性质的“气”,既有概括意义,而当每次提出来时,又有各自的创新色彩,诸如天地之“气”、人体“精气”、“文以气为主”、“口出以为言”之“语气”等,各具思辨意味,给文学研究以启示。

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文论概念、范畴,都是有生命力的,其多义性、衍义性正是其创新性所在,我们不能用命题的知识形态去界定、限定这些概念、范畴,而要用时代精神去理解这些概念、范畴。这也就是传统文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魅力所在,不拘泥于字面语义或过去时代的解释,超越知识形态的理解,传统文论不认为什么是最终的、唯一性的、完成态的解答,新的问题会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提出,这种提出或许并不是新的概念、术语,而是以原有的概念、范畴的名称重新提出,似乎是在重复,实则是创新式地提出。

朱自清先生称“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具有纲领性地位的“诗言志”,其意味也经过历次创造性转化,进而促进着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性发展。

“诗言志”的提出,其基本意味是,诗歌抒发自己的情志,是自己的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抒发的是个人之“志”,世人就是如此解释《诗经》的作品的,如《卷耳》小序:“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故孔颖达《毛诗序正义》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左传》中有“赋诗言志”,可以用自己创作的诗,也可以用别人创作的诗,于是“诗言志”具有了共生性,他人与自我形成了紧密的互利关系,他人的诗就是自我的诗,他人的志就是自我的志。

于是,“诗言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令“诗言志”又有群体性的意义,“诗言志”是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志,这就是《毛诗序》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诗歌是以个人的名义吟咏出的,但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发出的心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呼喊。孔颖达《毛诗序正义》解释说:“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言志”意味的转化,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进而,当人们称汉乐府诗歌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诗”为群体之诗,“志”为群体之志。王夫之《诗绎》总结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强调“群”在“诗言志”中的意义。

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我们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整体性地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这从古代文学研究强调“知人论世”到突出“本事诗”的探索,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的文学阐释,既重视文本本身的研究,又扩大视野而注重作者的创作场景、创作意图乃至读者的主观解释,也就是注重文学之“事”的研究,这也是经过数次创造性转化而不断完善的,由此促进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性发展。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讲的是修身的方法、“交友”的道理,但后世把“知人论世”创造性转化为解诗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对“知人论世”创新性发展,这表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观念,要想真正理解文本,除了文本本身,还必须了解相关文本的所有之“事”,这样才是整体性地了解文学。

古时“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假如“言”构成的是文体,那么文体与文体所发生的那些事是分开记述的。至《左传》时情况改变了,“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刘知几《史通·载言》)“言、事”合述就是一次创新性发展,重点就在于以“事”强化作品的意义。于是,追求作品之“事”,就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

追求“事”,也经历着不断的转化与创新。史书里记述的那些作品,大都是系于“事”下的,如《史记》所录《子虚赋》《上林赋》生成之“事”。而大多数作品,其“事”并未直接留存下来,或未完整留存下来,寻求作品之“事”,就成为古代文学研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某种基础工作。故世人重视作品序,视序为作品生成之“事”的载体,如《文选》所录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以及傅武仲《舞赋》,赋首都有作赋缘由的那些“事”,或把这些文字视作为“序”,在赋题之下都标明有“并序”,表示总集编纂者对所录作品“言、事”完整性的关注。虽然说后人批评《文选》编撰者把本属于作品开头的“问答发端”视作“序”了,但这些“问答发端”,不管是赋首也罢、序也罢,对作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故唐时李善注《文选》,补充了大量类似于“序”的作品之“事”,以为作品完整性的补充。

唐时,孟棨撰作《本事诗》,所记皆诗歌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徵异、徵咎、嘲戏七类,以诗系事,自序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间,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其尤关注“兴咏”的那些“触事”,为的就是“明”诗歌之“义”。

进而,作品、作品所属文体与“事”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生活发生的“事”,促发着作品的生成,当作品超出已有文体的范畴,就是促发了新文体的生成;新文体的生成帮助人类解决社会生活中“事”的问题,文体的介入解决了人类生活的需要。立足于所处时代,寻求作品生成的“事”,以整体性促进文学研究,如此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崇尚。

古代文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是各个方位的,以上所说只是举隅式的,但也说明一个道理,创造性转化将引导出古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里还要说,古代文学研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有文学史经验可循的,需要我们古代文学研究者共同努力。

  ( 0 ) ( 0 )  

  相关阅读:
·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 “谦”:中国人的大智慧
· 名家谈 |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