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名家谈 |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在何处?
2025/10/17 9:10:33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在何处?如何辩证地看待“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哪些时代价值?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承载着文明连续性的精神密码,其“优”既体现为历史上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更在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回应力。重识这份“优”的内涵,辩证把握其价值,方能为民族复兴注入深厚文化动力。

优”之智慧:基于儒学的四重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是贯穿价值、人性、空间、历史四大维度的实践智慧。以儒学为核心,这四重维度层层递进,构建起“大而久”的文明体系。

价值维度上,体现为从个人到天下的公共性超越。

中华传统文化的首要优势,在于其超越个体私利、指向公共价值的追求。这一追求以儒学“仁”为核心,形成从个人修身到天下大同的完整逻辑链。

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奠定早期礼乐文明框架;春秋“礼坏乐崩”后,孔子以“仁”释礼,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将外在礼仪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自觉。这种转化并非封闭的个体修养,而是“差序格局”的扩展:从对亲人的“孝悌”出发,经“泛爱众”延伸至对他人的关爱,最终升华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种“关注中心的不断超越”(从自身到家庭、社会、国家,再到全人类),正是中华文明能“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几千年”(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语)的关键。

《尚书·尧典》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价值追求的源头。中国先民以“天下”“四海”构建世界认知,本质是开放大度的文明观,不局限于民族或地域狭隘利益,而是关切人类共同命运。钱穆先生等评价孔子承前启后,都是看到他“集前两千五百年之大成,开后两千五百年之新统”。正因孔子将这种公共性追求凝练为儒学核心,使中华文明始终聚焦“人类整体利益”。

人性维度上,体现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德性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重优势,在于不将“人”视为纯粹自然存在,而是通过德性培养,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升华。这一过程以儒学心性论为指导,形成系统的教化体系与实践方法。

孔子的施教体系堪称典范。据《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其教化路径为“先之以诗书,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以“诗书”奠定文化根基,以“孝悌”引导家庭伦理,以“仁义”涵养道德自觉,以“礼乐”规范行为举止,最终以“文德”成就完整人格。这种教化与心性修养贯通。《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人需遵循天命所赋的“善性”(含仁义礼智),通过教化实现“中和”之境;孟子“养气说”中“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承自孔子“志之所至,气亦至焉”的“五至”说(《孔子家语·论礼》),核心是通过“集义”的道德实践,让内在德性外化为行动力量。

这种德性培养有坚实支撑:孟子“性善论”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提供人性依据;荀子“性恶论”注重礼法教化,补充外在规范;家庭以“父慈子孝”塑造个体品格,再扩展为孔子“正名”思想、董仲舒“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确保德性从私人领域延伸至公共领域。正如《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三国刘邵《人物志》直言“人道之极,莫过爱敬”,这种对“德性饱满”的追求,让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精神内核的连续性。

空间维度上,体现为从本土到多元的包容共生。

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三重优势,在于具备“由内而外”的包容基因:以本土文化为主体性根基,同时以开放姿态吸收外来元素,形成“和而不同”的文明格局。这种智慧在儒学中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延伸,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

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直指儒学“内圣外王”的核心,正如《大学》里提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是构建了从个体道德到天下治理的连贯体系。该体系极具适应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包容性的继承,将“天下为公”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赋予传统价值新内涵。

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经典传承与教育体系中。从先秦“六经”到汉代“五经”再到宋代“十三经”,经典文本的丰富始终以儒学核心价值为根基;阐释方法历经汉儒“章句训诂”、宋儒“义理发挥”至清儒“汉宋兼采”,让经典能与时代对话。教育体系亦延续此传统:古代官学与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仍保留“读经”“修身”课,当代“立德树人”理念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结合,确保文化基因代际传递。

历史维度上,体现为从古至今的守正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的第四重优势,在于不固守传统、不割裂历史,以“守正创新”实现数千年连续传承。这种韧性在儒学中体现为对“三代”文明的继承,以及对不同时代文化的“损益”与转化。

从夏代“尊命”、商代“尊神”到周代“尊礼”,早期中华文明已形成“因革损益”的传承机制。孔子明确提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并推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本质是在坚守文明核心(如“礼”的秩序、“德”的追求)的基础上,依时代需求调整形式。这一机制让中华文明避免了因政治动荡或外来冲击导致的文化断裂——即便在蒙元、清代等多民族政权时期,儒学仍作为文化核心维系着文明认同。

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凸显这种韧性:佛教传入后,与儒学、道家融合形成“儒释道合一”形态;近代以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中体西用”,在坚守文化主体的同时吸收西方科技;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仍从儒家“大同”思想寻找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源于“天下为公”的传统智慧,回应全球性挑战。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亦如此: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元代杂剧吸收蒙古族音乐、清代满汉文化交融,不仅未削弱中华文明主体性,反而丰富其内涵、增强文明韧性。

优”之认知:辩证视域下主体性与

时代性的统一

重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需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将“优”等同于“复古”,忽视时代性转化;二是将“优”视为封闭的“文化特权”,排斥外来文明。

正确认知应立足“主体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把握“优”的本质与实现路径。

“优”的本质,是以本土主体性为根基的开放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绝非“排外”优势,而是以自身核心价值为根基、兼容多元的智慧。正如儒学虽吸收道家“无为”、法家“法治”思想,却始终以“仁”为核心;佛教中国化虽融入禅宗智慧,却未取代儒学的社会伦理地位。唐代长安、宋代泉州的开放,本质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既能接纳外来商人、宗教与艺术,又不盲从外来价值;当代对待西方文明,同样需在坚守“仁”“和”“天下为公”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吸收其科技、管理等先进成果,避免陷入“全盘西化”或“封闭保守”的误区。

“优”的实现,需经时代性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并非现成“标准答案”,而是需结合当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传统“孝”文化需从封建“愚孝”重拾或转化为当代家庭责任与养老伦理;“家国情怀”需从士大夫的“忠君”转化为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天人合一”需从古代“顺天应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如推进植树造林、碳达峰碳中和)。正如共产党人将“天下为公”诠释为“为人民服务”,将“修身为本”诠释为“党性修养”,只有赋予传统价值新的时代内涵,其“优”才能真正落地。

优”之价值:回应时代问题与促进文明对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维之优”,并非历史陈列,而是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个体道德修养、社会伦理构建,还是国家发展、全球治理,都能从中汲取智慧。

对个体与社会:重塑伦理秩序与精神家园。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儒学“修身为本”的理念为个体提供精神锚点。传统“孝悌”“诚信”“仁义”等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通过家庭伦理培养个体责任感,通过“慎独”“自省”提升道德自觉,既能缓解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士大夫“以道统制约政统”的追求(如董仲舒“天人三策”、王阳明“致良知”),可为当代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屈原的爱国赤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可转化为当代公民的社会责任,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对国家发展:助力文化强国与生态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根基。“天人合一”“保合太和”(《易经》)的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依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是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为国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撑:从家庭文明建设到基层社会治理,从干部道德修养到国家政策制定,传统文化的价值维度能增强治理的人文温度。此外,故宫文创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力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对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文明方案。

在文明冲突论抬头的当下,中华传统文化之“优”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路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源头。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议题的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对传统“天下”智慧的当代实践。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是对儒学“和而不同”理念的现代诠释:尊重不同文明差异,不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人,通过文明互鉴实现共同繁荣,为构建和谐世界秩序提供重要启示。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在于以儒学为核心的四重维度:超越个体私利的公共价值追求、塑造德性的人性修养工夫、包容多元的文化基因、守正创新的历史韧性。这些“优”并非静止遗产,而是需要当代人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路径,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深刻把握这份“优”的内涵,辩证看待其价值,才能让数千年的文明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 0 ) ( 0 )  

  相关阅读:
· 名家谈 |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在何处?
· 礼仪文明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 胡海忠:经史传统的三重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 自省与自信:《论语》所记孔子的自我评价
· 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