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儒见 | 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2025/3/26 9:31:3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回信,让张家与邻居吴家化干戈为玉帛,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并广为流传。六尺巷虽窄,其蕴含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却闪耀着恒久的智慧,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徽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后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这为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天,六尺巷经验被引用到司法调解之中,“听、辨、劝、借、让、和”的六步调解法有效引导矛盾双方相互礼让,在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等方面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群众认可。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为基层治理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传统礼让故事为切入点,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不仅弘扬了“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更是将这一精神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夯实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而且,这种工作方法力图用柔性方式化解矛盾,讲究情、理、法并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运用调解方法。比如,在社区调解中倡导“得理可让人”,在诉讼调解中遵循“强者先让”原则,通过多元联动、发挥合力,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此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还强调前端预防、前置服务、前哨预警等“六前”治理,拓展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服务、全员参与、群力预防等多方面作用,是对基层治理模式富有创新性的成功探索。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通过以调解促和解,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还从源头化解了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如此,不仅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维护社会稳定,还同时实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有效传承,让社会治理更显文化底蕴,更具人文关怀,擦亮了基层善治品牌,开辟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治理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将“六尺巷”精神融入社会治理,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本,为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迪。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以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载体,如家风家训、祖庙祠堂、村规民约、族谱村志等,彰显乡村风俗礼仪、价值规范等,能够起到凝聚共识、增强归属和认同、维护乡村基本秩序和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作用。充分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发挥乡土文化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因子,将古人智慧有机融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将为乡村治理注入更多动能。

近年来,各地乡村治理实践中,将优秀文化传统因子发扬光大的创新探索并不鲜见。比如,在安徽,不仅有皖中地区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还有皖北地区的“一杯茶”、皖南地区的“作退一步想”等乡村治理品牌。就拿“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来说,当地将“退”的理念寓于德治教育中,并将“作退一步想”融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组织“邻里守望”暖心帮扶活动,倡导谦和礼让、互尊互敬的亲邻相处之道,做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有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更好予以挖掘、提炼,筑牢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比如,各地要对本地的文化内涵特质做好甄别提炼,促进其中的有益元素与现代文明要求、现代治理规则有效结合;从体制、机制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性开发,搭建平台,打通渠道,拓宽乡土文化资源的多元化传播路径。此外,还需积极吸纳乡土文化资源传承者、乡村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在纠纷化解、扶贫助困、建言献策等村庄事务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 0 ) ( 0 )  

  相关阅读:
·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 “谦”:中国人的大智慧
· 名家谈 |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95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