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王阳明家书中的智慧
2025/9/8 9:19:5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图片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大厅,正中悬挂匾额写着“吾心光明”。芦锦心供图

图片

王阳明《示诸侄》手札册,是他写给几位侄子的家书。资料图片

  一代大儒王阳明以“致良知”的心学名垂中国思想史。他有二十多封家书传世,涵盖了读书、立志、修德、倡廉等主题。今天读这些书信,王阳明重亲情、知孝悌、精学问、善教导的形象跃然纸上,家书中蕴藏的哲理与智慧,依然能给人深刻启示。

到家良足乐,怡颜报重闱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其先祖在元末明初迁居到浙江余姚。王阳明家族历经数代,一直延续着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传统。王阳明在《易直先生墓志》中写道:“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号竹轩公,以教书为业;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号龙山先生,因得罪太监刘瑾而被迫致仕,学识和德行皆受时人推崇。王阳明成长在“积德累仁者数世”的家族中,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

  儒家修身齐家的理念,深深影响着王阳明。在王阳明留下的家书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家人的牵挂与关心。

  在《上大人书》中,王阳明写道“杭州差人至,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不胜喜慰”,考虑到父亲年近古稀,劝他“自宜安闲愉怿,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诸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洗脱世垢,摄养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寿,下以垂子孙之福,庆幸,庆幸”。当得知父亲得了疮疾,他“心极忧苦”“不能归侍,日夜苦切”,关切之情,溢于纸面。

  王阳明对长辈极尽孝道,对平辈人亦关怀备至。九弟守俭、十弟守文身体不好,王阳明常去信询问:“九弟所患,不审近日如何?身体若未壮健,诵读亦且宜缓,须遣之从黄司舆游,得清心寡欲,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闻汝(守文)身甚羸弱,养德养身,只是一事。”在《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中,他与弟弟一起期待“到家良足乐,怡颜报重闱”。

  王阳明认为,父子兄弟之爱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源于“人心生意发端处”,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明确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家书还记载,王阳明曾托弟弟守礼调解好友石山翁家的兄弟矛盾。在《寄伯敬弟》中,他说:“今渠家纷纷若此,我亦安忍坐视不一言之?吾弟须悉此意,亦勿多去人说也。”在尽心助人的同时,还叮嘱家人以石山翁家的纷争为戒,谨言慎行、相互克制、谦和相待,维持家族和睦。这正是“致良知”思想在伦常日用中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融入中国人心灵和血脉里的“家和万事兴”理念。

读书敦行,是所至嘱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阳明,对家中子弟读书进学念念不忘,常劝勉他们勤学上进。他为儿子王正宪制定的家训《示宪儿》,如《三字经》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第一条就是“勤读书,要孝弟”。在王阳明看来,读书可以帮助理解古圣先贤关于良知的阐释,为成圣贤提供指引。王阳明巡抚南赣时,虽公务繁忙,却不忘关心家中子弟的读书情况。他在《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说:“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接着,王阳明表示读书不是为了“荣身肥家”,而是“此最吾所宿好”,希望“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劘砥砺,吾何乐如之”。

  在他看来,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唤醒自己的“良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所以,他并不把科举成功看得太重,而是更加看重在读书、应试的过程中涵养道德、磨炼心性、体认良知。

  徐爱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还是他的妹夫。王阳明对其十分欣赏,曾称他为“吾之颜渊也”。得知他在乡试中失利,王阳明特意写信鼓励他“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并举“令叔在学,聪明盖一时,然而竟无所成者,荡心害之也”为例,鞭策徐爱不能“去高明而就污下”。

  王阳明在《寄正宪男手墨》中反复强调“读书敦行,是所至嘱”“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读书不能只为获取某一方面的知识,更要切实用于实践。在《与弟伯显二札》中,他又说:“弟既有志圣贤之学,惩忿窒欲是工夫最紧要处。”“惩忿窒欲”一语十分古老,出自《周易·损卦》,说的是君子要克制愤怒、抑制欲望,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这封信中,他对多病的弟弟守文说,期待能有一天与诸弟“入山读书,讲学旬日,始一归省”,如此能够“完养精神,熏陶德性,纵有沉疴,亦当不药自愈”。

  可见,在他看来,读书要同修养道德、克制私欲、恪守礼仪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集中精力、相互切磋、学以致用。

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阳明自幼便有远大的志向。十二岁时,面对老师提出的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的问题,他不拘泥于流俗,说出了“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在写给家人的家书中,均十分强调立志的作用。

  王阳明在《与克彰太叔书》中说:“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志立而习气渐消”。《示弟立志说》也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认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人如果没有志向,“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在阳明心学里,“立志”是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寄诸弟书》中,王阳明说:“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由此可见,立志的过程,就是用坚定的意志抵制外界的诱惑、克服自身惰性的过程。

  王阳明指出,人有怠心、忽心、懆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等“私欲客心”,这些遮蔽了人的良知本心。只要“责此志”,则能不怠、不忽、不懆、不妒、不忿、不贪、不傲、不吝。在自觉克制不良心态的基础上,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做到“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其“责志”“专注”等方法,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一种实践路径,是“知”与“行”的一座桥梁,也是心学具有强大行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

  王阳明在写给父亲的《上海日翁大人札》等家书中,对当时明朝的世风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他痛心于“朝廷费出日新月盛”,弥漫着奢侈之风,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士风不振。在此浊流中,王阳明固守本心,发出了“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的清越之声。

  王阳明在出任南赣巡抚时,就曾褒扬清廉的官员,呼吁革除贪鄙、崇尚廉让,以营造廉洁风气。对于家人,他也格外重视培育清廉家风。

  在家训《示宪儿》中,王阳明告诫晚辈“毋说谎,毋贪利”。在《又与克彰太叔书》中,他嘱咐打理家务的长辈王克彰“严缉家众,扫除门庭,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以清静和俭朴来去除贪念、节制物欲。如果有败坏家风者,“凡宜从戒论而行”“汝可早晚常以此意戒饬之”。

  守廉更重要的是守“心”。在《与徐仲仁》中,王阳明说:“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习俗”“物诱”等外部因素,常常对一个人能否守住廉洁发起挑战,然而外部因素还是要通过“心”来发生作用。守廉的关键,是在无人觉察的细微之处也不能放纵自己。守廉就不能“有放心”,要“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把戒贪守廉的要求融入心性修炼,这才是抵制“习俗”“物诱”的根本方法,才能从内心深处消除贪腐之念。

  王阳明家书中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直面认识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正。古之圣贤何以能成为圣贤,在王阳明看来,其中并没有什么奥秘,他说:“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时时反思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便能成为圣贤。

  王阳明留下的家书,尽管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内容丰富,是理解其心学的重要材料,阅读阳明家书,总能获得“我心光明”的精神力量。

(原标题:本心之明 皎如白日 王阳明家书中的智慧

  ( 0 ) ( 0 )  

  相关阅读:
· 稷下学宫与诸子时代的理论融合
· 王阳明家书中的智慧
· 蒙曼:《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平民治家智慧
·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家治理意蕴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观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