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在“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在守正中彰显历史必然,在发展中体现时代大势,在超越中凸显人民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根本坚守 
《建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文化品格与实践底色彰显其对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忘本来的坚守传承。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础性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自身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对于现代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现代化既是世界性概念,也是历史性概念,内容和标准于不同时空中存在差异。根本而言,其本质是要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整个物质生产领域开展全面且根本的技术改造,最终让国家在经济和技术层面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生产资料合理配置、劳动生产率提升等手段,为社会变革与文明进步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现代化没有定于一尊的模式与标准,一个国家不能仅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西方模式迈向削足适履的现代文明,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合适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不竭的文明动力。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兼收并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正是这种特性的时代体现,二者相融催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扎根中国大地,既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因,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构成了现代化层面的重要文化支撑。在此基础上,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得以形成,它既包含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也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动着文化现代化与现代化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让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探索中持续推进的过程。超越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二元对立的文化自觉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正确科学的现代化观不可缺少的要素。马克思主义能够跨越时空,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广泛传播,核心在于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深度融合才能为理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为实践发展指引正确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那些深植于社会土壤、被广大民众在日常中践行的价值理念,是这种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种融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一系列标识性范畴、原创性贡献、原理性成果完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以一系列标识性范畴、原创性贡献、原理性成果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体系,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范畴是界定“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概念,也是承载其理论要义的关键词。这些范畴的深层内涵,在于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桎梏:秉持文明复数论、互鉴论、共存论与平等论,摒弃“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单一认知;强调不循老路、不走邪路,主张在传承与融合中延续历史脉络,开辟不割裂传统的新路;坚持立足自身实际的结合,不搞脱离规律的例外,践行和平发展,不搞对抗威胁,倡导平等共存,不做从属附庸,追求共同进步,不搞党同伐异。这样的理念与路径选择,既符合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契合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例如:实现人民立场、中国话语、时代表达的高度统一;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为解决阻碍现代化的贫困难题提供科学方法论;以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反映自身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质;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价值共识基础等。这些贡献回应了如何突破西方现代化困境的重大课题,形成了重要的路径创新,既体现出独特的理论价值,也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最终开辟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体为底色、以文明互鉴为路径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结合的理念、坚守和平的方向、遵循平等的原则、追求进步的目标,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根本性超越,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借鉴。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了包括战略目标论、深厚基础论、共同特征论、鲜明特色论、本质要求论、重大原则论等在内的一系列原理性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在本质、动力、路径、归宿等层面的内在规律。这一系列原理性成果并非否定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遵循其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这深刻区分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使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更加清晰具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通过“并联式现代化”的推进模式有效规避西方“串联式现代化”存在的局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风险重重,必须通过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祛魅西方中心主义 
在现代化议题的全球叙事中,西方话语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现代化的本质、逻辑、路径、成效均奉西方标准为圭臬,西方中心主义一时间甚嚣尘上。如今,这一态势已走到历史拐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去西方中心主义势不可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以东西方平等互惠、交流互鉴为内核的新型文明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它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始终秉持平等普惠、双向赋能的价值导向。主张不同文明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对话,要在包容多样的前提下共同前进。这样的主张打破了“文明优劣论”的历史桎梏,为不同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正确指引,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人们看到,文明之间并非只有替代或冲突,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才是推动文明持续进步的正确路径,这一理念对于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坚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辩证逻辑。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处理好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现实与未来的辩证关系,这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从东方视角看,广大东方国家早已挣脱殖民的枷锁,独立自主的发展诉求与日俱增,不再被动接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固化秩序;从西方视角看,其自身面临的发展失衡、治理困境等问题不断加剧,维系过往主导地位的能力持续衰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旧格局难以为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蕴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民族叙事,也凸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叙事。其深层逻辑中,既蕴含互惠平等、交流互鉴的发展智慧,也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追求,将民族复兴与人类发展紧密联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的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主体间性”为哲学支撑,不将任何国家或文明视为附庸的“客体”;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践指引,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入发展进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共生;它摒弃“文明冲突论”的历史循环陷阱,致力于构建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新型文明秩序。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本质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单向格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旨在以东西方的平等交流互鉴开创新型世界历史,并由此孕育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执笔:张晓明 田茂农,作者单位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